中秋將至,儘管“月是故鄉明”,無奈人在他鄉,也唯有以“何處春江無月明”自我安慰了。
最近在網上隨便搜索一下,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月餅方子,從廣式蓮蓉、京式提漿到蘇式鮮肉,從冰皮月餅到冰激淩月餅……眼花繚亂之餘,不禁想,如果能做一款既與眾不同又簡單美味的月餅該有多好,無意中便看到了臺灣傳統月餅——綠豆椪(PENG,讀四聲)。
整整花了兩個下午,才烤出這爐綠豆椪。出乎意料的美味——最簡單的原料、最樸實的味道,卻帶給人最長久的回味。
總有朋友問我,遠在海外,怎麼還肯花這麼多心思做這些中式美食?為了我愛的家人當然是很重要的原因,而且在廚房這方不大的天地裏,我總能找到一扇記憶之門,推開它,就仿佛離家很近很近,也許就是這樣的溫暖讓我一直樂在其中吧。
先花了一個下午自己熬制綠豆沙餡。做點心實在不能心急,不要將它想成多長時間內必須完成的任務,按照步驟慢慢來,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我這次做綠豆沙餡用了最簡單的方法,沒有高壓鍋、沒有攪拌機,也沒有過濾,一樣能熬制出很美味的餡料。
原料:綠豆、清水、橄欖油、白糖(也可以做成無糖的,更加健康)
步驟:
綠豆用涼水浸泡一整夜,這一步很關鍵,只要浸泡時間夠長,就可以有效縮短熬煮的時間;
泡好的綠豆大火煮開後轉中火,燉煮至熟爛開花。我因為浸泡綠豆的時間較長,所以只用了半個多小時就煮好了;
煮好的綠豆非常酥爛,用大號的不銹鋼湯勺很容易就可碾壓成泥狀。綠豆皮也很有營養,自家吃完全不必去皮,並不影響口感;
平底不粘鍋內放少量橄欖油,塗抹均勻;
加入豆沙後,小火不停翻炒至起沙,這時會感覺攪拌起來比較費力,而且舀起一團豆沙,可以牢固的粘在鏟子上,就說明炒好了。
愛吃甜的朋友可以在炒制過程中加入適量白糖,也可以像我一樣做成無糖的。自己做豆沙餡低油低糖,比買現成的要健康得多。
綠豆椪可以是純綠豆餡,也可以在裏面包裹肉末或肉鬆,做成鹹甜口味。
內餡原料:綠豆沙、肉末或肉鬆、料酒、鹽、雞精、五香粉、紅蔥酥、生抽
步驟:
豬肉末加入料酒、鹽、雞精、五香粉拌勻;
再準備好紅蔥酥,這是製作正宗臺式鹵肉飯、肉燥飯必不可缺的原料。我之前自己用紅蔥頭做過,這次買到了現成的,更加方便;
平底鍋放少量油,肉末炒至變色,加入生抽、紅蔥酥,汁幹入味即可;
將綠豆沙按成小圓餅,包入炒好的肉燥,然後撮成圓球,餡就做好啦。
油酥皮製作:
普通麵粉300克,細砂糖50克,加入室溫軟化的黃油120克,水80克,揉成麵團,也就是水油皮;
普通麵粉200克中加入室溫軟化的黃油100克,製成油酥;
水油皮和油酥各自分成大小均勻的18等份,依次將水油皮壓成小圓餅,包入油酥,收口朝上;
包好的麵團壓扁,擀成橢圓形,由外向內卷起,然後將面皮旋轉90度,再重複一次擀和卷的動作;
最後將卷好的面皮豎直壓扁,擀成圓形,包入餡心,收口朝下;
表面刷蛋黃液,撒上黑芝麻,烤箱200度預熱,中層,25分鐘後即可出爐。
有人這樣形容綠豆椪的口感:清香柔滑、甜而不膩、潑雪千層、入口即融。細細品嘗,果然名不虛傳。
真沒想到,小小的綠豆竟能變幻成如此美味的點心。
椪,在閩南語中是蓬鬆、凸起的意思。綠豆椪是臺灣傳統的中秋食品,就像咱老北京愛吃自來紅一樣。
裝進精美的盒子,分送給朋友們,美味一起分享,異鄉的中秋也很溫暖。
想著媽媽愛吃綠豆糕,這款綠豆做餡的清爽月餅一定合她口味,可惜遠隔重洋,不能送給爸媽品嘗,在此遙祝他們身體健康,佳節愉快。
由於是第一次嘗試,為了做得更正宗一些,我特意參考了臺灣名博“周老師的美食教室”,在這基礎上,又融合了蘇式月餅的做法。
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試一試,自己動手製作這樣一款別出心裁的風味月餅,一定會為親朋好友帶來節日驚喜。